当前位置: 首页 > 徐斌华 > 本市信息 > 大视野,看见教育的美好————记2021年温州市徐斌华名师工作室第15次活动

大视野,看见教育的美好————记2021年温州市徐斌华名师工作室第15次活动

浏览量:603|发表日期:2021-11-08|来自:温州市徐斌华名班主任工作室

 


11月7日,鹿城区2021级新教师(初中组)入职培训暨温州市徐斌华名班主任工作室第15次活动在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,活动由温州市徐斌华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徐斌华老师主持。

杨银华老师结合自身带班经历为新教师们带来《班级管理,严爱相济》的专题讲座。首先,杨老师与新老师互动“怎么才能树立老师的威信”,然后通过解读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(试行),分析了教育惩戒的概念与实施原则,指出教育手段,也是教育契机;“戒”是教育目的,是为了纠正学生的失范行为,从而成为“更好的自己”。杨老师梳理了3种惩戒类型和17个方法。随后,杨老师根据班情和学情,进行有爱有理有温度的教育惩戒改良。比如在批评时“我句式”运用,让惩戒教育不冰冷;学生商讨制定规则,让惩戒教育有理;看见学生的诉求,让教育惩戒有爱。学生们通过提案投票,制定了学生乐于接受的“惩戒自选超市”。惩戒方式的多元化,也可帮助“全面发展人”的远景教育目标。通过“规自测表”“四联评语”让行为纠偏可视化,让好习惯落地;班级“百家讲坛”“TED智慧分享”让不同孩子被看到被激励。在场老师纷纷表示:“听了杨老师的讲座,知道惩戒的方式和边界,能够更好地平衡严和爱的分寸。” 


叶玲玲老师作题为《这些人,那些事---风雨接班路》的精彩分享。她讲述了两年前接手(5)班,如何将它从一开始的“一盘散沙”到后来“我爱吾班,幸运吾班”的故事。叶老师提出班级教育的四“心”原则:一、以真诚“交”心。只有真诚才能赢得真诚。叶老师以她的真诚和智慧,一次次将危机转化为了契机,赢得了学生的信任、尊重和爱戴。二、以班会“动”心。班会是德育的主阵地之一。叶老师非常注重每一次班会,总是精心构思和设想。心有所动,行有所变。这便是班会的意义。三、以仪式“暖”心。“仪式感,就是让某一天与其他的日子不同,让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。”叶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比较注重仪式感,比如精心为孩子们准备开学礼等。有仪式感才有幸福感。四、以活动“聚”心。充分利用好每一次班级活动,精心组织和策划,更用心总结,让孩子在每一次活动中有所得、有所悟!真正将全班同学的心凝聚在一起!因为有爱,所以创造奇迹!“要想打动学生,首先打动自己”,叶老师用心分享的教育故事,与会老师无不动容。

最后,由温州市名班主任徐斌华老师带来《大视野,看见教育的美好》讲座。首先,徐老师就前段时间对新入职老师的问卷调查中所呈现的困惑及难题,如:如何平衡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育工作、如何兼顾各类评比与教学工作、如何才能更好地调节生活与工作等给出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。轻微的焦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反馈;一件事,你“忍受”它,最终只能及格;你若享受它,你必定卓越。教师需做到整体规划,做大格局;乐于反思,师生共赢;不断提升,物化成果。关于时间管理,徐老师介绍了二八定律和四象限时间管理。其次,徐老师分享了班级教育中的四个“看见”。一、“看见”自己。看见自己的优点与不足,取长补短;看见自己的教育理念,不断反思精进;看见学校的理念与特色;看见时代教育特征与需求等;二、“看见”体系。每个人要努力建设自己的班级体系。如幸福班级体系,(1)我们的班级:形成大德育共同体;(2)好玩的班级,关注学生成长需求;(3)留痕的班级:提升德育育人价值.三、“看见”问题。作为班主任,要主动构建班级,而非被动“拆招”。去做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者、生活能力的促进者、健全人格的引领者,能够知冷知热、知生善用、知错即改。四、“看见”优势。看见每一个学生的优点。看到问题背后学生成长的诉求和积极因素。看到每一个学生犯错的背后是需要被理解的生活,看到每一个学生优秀的背后是渴望被包容的拥抱,看到每一个学生独特的背后是追求被赞同的心理。最后,徐老师分享了一个哲理小故事,引人深思。面对问题中的学生,要靠近,要看见,要激励,唯独不要轻易去否定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感受到“被看见”的尊重。

成长,不做选择题,只做证明题。三尺讲台是一个成长的舞台,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人用智慧和热情搭成的。所以,关于成长,我们身体力行,始终如一做证明:

做一个善做、勤思、敢写的教育思考者;

做一名心里有爱,眼中有人,手上有活,脚下有风的好老师;

成长为会上课、能讲座、爱研究、善提炼的真“明”师!

大视野、大格局,实现班级教育“帕累托最优”,那么,教育就成了最美的事。活动虽已结束,思考还将继续。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育的路上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!
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字:杨银华 叶玲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摄影:杨银华 叶玲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审稿:刘建广 徐斌华